在生活中发菩提心
2020-01-18 02:27:16这是一篇相对完整地介绍辟谷断食法的文章,唯一不足是没有教大家在辟谷断食期间如何练习服气法。
其实服气法非常简单,也非常好学,任何人都可以做到的。先推荐大家看看辟谷断食法的相关资料后,再和大家交流如何服气修炼吧。
来自百度文档:山水客
我非张老的学生,他的服气法我不知!!!但我有我们的服气法!!!
服气法:家里准备水果,入静想一下水果的虚像已在自己的胃中,一般胃马上感觉饱了!!!
温和的辟谷您想学吗?不用服气,只要勇气与信心,人人可行的!!!
l
早中两餐不吃饭,饿吃水果(任意),渴喝温开水,晚上以正常量的七成进餐!!!先试三天,吃得消再接下去,满七天!!!
照样有辟谷反应及功效!!!
在佛教中有一日一餐的苦行僧修行法,我们俗人要面对现实中的劳苦工作,如没有必要的体力,是很难胜任的。所以,关键问题是怎样才能补偿少吃而留下的体力空白呢?
l
一、断食起源
断食起源于宗教。
东西方的宗教家多有为“明心思性”、“体悟真理”而进行断食的。其中最著名的是释迦牟尼、摩西、耶稣和穆罕默德。
二、断食的功效
三、断食的生理状态
四、断食治病的获效时间
五、不宜断食的病症
六、断食治病的具体方法
七、断食期间的注意事项
八、断食治病病理作用
九、断食治病健身原理
粪便是人体最污秽的东西,如大量积聚,其恶气自肺部出便是气喘,从皮肤排泄便是湿疹。长期自身中毒,令人神经颤抖,精神疲乏,且易并发头痛、背痛、疲倦、失眠及过敏等症状。人体内之宿便有时多达古余公斤,长期停留在大肠壁上,实为百病之源。因此古今中外学者,都主张首先必须把宿便排除。医学博士里维尔指出:“人类的疾病,多半是因为粪便滞留在肠内所引起的。良好的排泄,就是健康长寿的秘决。”鲁杰士教授也指出:“我们越吃得多,停留在身体组织的毒素也越多,健康的唯一方法就是少吃”他发现:人体毒素的主要成因,乃是由食物分解出来。人体晚年保护机能效力削减,毒素由心脏、血管、神经系统、肾脏大举进袭。
人体组成之化学元素,80%属于碱性,20%属于酸性。为了适当的补充。以达到血液的酸碱平衡。我们的饮食80%应为碱性。20%应为酸性。一般的水果与蔬菜、黄豆、小米、牛奶等是碱性食物,各种肉类、蛋类及大多数谷类(包括小麦与大米)都是酸性食物。
由于我们饮食习惯与身体所需适得其反,因此大多数人都患了文明人的酸血症,疾病十分普遍。因此健康的秘诀就在素食,并且藉断食来排除血中酸毒,以求化学酸碱平衡。
十、断食健康方法
柴可夫博士说:“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发现,就是使人经由合理的断食而变得更加年轻
弘一(1880—1942),俗名李叔同,号息霜。其父是天津的银行家,十分富有。
他自幼聪明过人,国学根底深厚。他的诗词、书画、金石,无一不精,先风行天津文坛,又左右上海南社。他在音乐、戏剧方面造诣甚深。早年就学南洋公学,又留学日本学习油画,在东京创办戏剧团体“春柳社”,曾在《茶花女》一剧中担纲主演。
回国后,先在天津教西画,后到上海接任《太平洋报》编辑,组织“文美会”,刨办“文美杂志”。
1912年7月,他受聘于浙江第一师范,任音乐、美术教师,培养出丰子恺、刘质平等艺术大家。
1916年,他利用假期去大慈山虎跑寺断食二十一天,经验了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。李叔同本是挥金如土的风流公子,早年出入雅士、名妓之间。
在虎跑寺断食之后,他的整个气质发生变化,前后判若两人,并于1918年毅然出家,削发为僧。
出家之后,他食粗茶淡饭,披补丁袈裟,严守戒律,创办了“南山律学院”,培养出大批人才。
1942年十月十三日,弘一大师取吉祥卧式,安然圆寂。
李叔同在浙江师范主教音乐、西画,已经五年了。校园里,到处可以听到他自己创作的《送别》: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;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。……
这首歌唱遍了大江上下,长城内外。(至今,仍在世界各地的华人中传唱……)
1916年的阳历年假开始之后,李叔同断然做出决定,到大慈山虎跑寺断食二十一天。陪他去的,是校工闻玉。
他后来写的文章中回忆道:
“民国五年(1916年)的夏天,我因为看到日本杂志中有说及关于断食可以治疗各种疾病,当时,我就起了一种好奇心,想来断食一下。
“因为我那时患有‘神经衰弱症’,若实行断食后,或者可以痊愈亦未可知。要行断食时,须于寒冷的季候方宜。所以,我便预定十一月来作断食的时间。至于断食的地点,须先考虑一下,似觉总要有个很幽静的地方才好。当时,我就和西泠印社的叶品三君来商量,结果,他说在西湖附近的虎跑寺可作为断食的地点。”
他在实践断食的过程中,写下了断食日记,详细记载下这一段不寻常的经历。
下面是他亲自写下的断食日记,我们可以从中领略这位出世大师的这一段人生经历:
丙辰(年)十一月二十九日(民国五年,1916年):
断食换心,是一种科学的,也是哲学的试验。
告诉闻玉,断食中,不会任何亲友,不拆任何函件,不问任何事务。家中有事,由闻玉答复,处理完毕,待断食期满,告诉我。
断食中,尽量谢绝一切谈话。
整天定课是练字、作印、静坐,三个段落。
食量:早餐一碗粥,中餐一碗半饭,一碗菜;晚餐,一碗饭及小菜,这是平日三分之二的食量。
晚间,准备笔、墨、纸,明天开始习字。
闻玉是一个虔诚的护法。
丙辰十一月三十日:
清早六时起床,静坐片刻,盥洗。
六点半以后,习字一点钟。
早餐,粥大半碗。饭后,静坐。九时起,习字一点钟。
午餐,饭菜各一碗,十二点后,午眠。下午二时起,静坐。
三点钟起,习字。
饥肠辘辘。
晚餐,饭菜各一碗。
饭后,静坐片刻。
就寝。
丙辰十二月一日:
六时起身,静坐。
习字功课如昨。
早餐,粥半碗,较昨日为稀。
中餐,饭菜各一碗。
午后小眠,习字如昨。
傍晚,腹中如火焚。
晚餐,饭半碗。
逐日减少活动,以静,定、安,虑作生活中心。
——闻玉示我,雪子有笺。
闻玉待我,周切备至,此情永不能忘。
丙辰十二月二日:
清晨,习字,静坐如常。
早餐,稀粥半碗。
中餐,改吃粥及菜合一碗。
傍晚,空腹时,腹中熊熊然。
坚定信念,习字、静坐。
精神稍感减衰,镜中看人,略见瘦削。
晚餐,稀粥半小碗。
六时入睡。
丙辰十二月三日:
晨起,精神渐渐轻快。
早餐,稀粥半碗。
中餐,稀粥一碗,菜少许,晚餐谢绝。但饮虎跑冷泉一杯。(虎跑泉,著名于杭州。)
我如一老僧坐禅,闻玉赫然韦陀!
精神翕然,腹内干燥减少。
静坐。习字如昔。
晚六时入睡,无梦。
丙辰十二月四日:
晨起,泉水一大杯,绝稀粥。
静坐以待寂灭,习字以观性灵。
中餐,稀粥半碗,菜少许。
傍晚,泉水一杯。
习字,静坐如常。
闻玉示我,雪子笺至。“情” 可畏也。
——年前曾与雪子妥商,假期来虎跑断食。
晚六时入睡。
丙辰十二月五日:
晨起,饮泉水一杯,清凉可口。
习字,静坐。
精神稳定,腹中舒泰。
中餐,稀粥半小碗,无菜。
晚,泉水一杯。
六时入眠,安静,无梦,轻快。
丙辰十二月六日:
今天,整日饮甘泉。
断绝人间烟火。
习字,静坐。
思丝,虑缕,脉脉可见。
文思渐起,不能自己。
晚间日落时入眠。
丙辰十二月七日、丙辰十二月八日、丙辰十二月九日:
静坐,习字,饮甘泉水。
无梦,无挂,无虑,心清,意净,体轻。
饮食,生理上之习惯而已!
静坐时,耳根灵明,大地间无不是众生嗷嗷不息之声。
丙辰十二月十日、丙辰十二月十一日:
精神界一片灵明,思潮澎湃不已。
法喜无垠。
丙辰十二月十二日:
作印一方:“不食人间烟火”
空空洞洞,既悲而欣。
丙辰十二月十三日:
依法:中餐恢复稀粥半小碗。
静坐,习字如昔。
丙辰十二月十四日:
饮食逐次增进。
治印:“一息尚存”。
心胃开阔,饭食奇香。
丙辰十二月十五日:
丐尊(编者注:即夏丏尊先生)当不知我来此间实行断食也。
一切如旧。
中餐用菜。
署别名:李婴,老子云:“能婴儿乎?”
丙辰十二月十六日:
中餐改用饭菜。
习字,静坐,作室内散步。
丙辰十二月十七日、丙辰十二月十八日:
七天不食人间烟火。精神,笔力,思考奇利。
丙辰十二月十九日:
整理各式书法一百余幅,印数方。
回校。
(注:这是弘一大师出家前的一次修行实践。)
断食期间,他体验到了从未体验过的身心轻快、心灵无碍,对人生价值有了崭新的感悟。
回到学校之后,他继续教书育人,但在内心深处,他却一步一步地接近净土。
十多个月后,他最终于1918年7月剃度出家,法号弘一。
他在另一篇文章中自述:
“这一次我到虎跑寺去断食,可以说是我出家的近因了。
“到了民国六年的下半年,我就发心吃素了。在冬天的时候,即请了许多的经,如《普贤行愿品》、《楞严经》及《大乘起信论》等很多的佛经。自己的房里,也供起佛像来,如地藏菩萨、观世音菩萨等的像。于是亦天天烧香了。
“到了这一年放年假的时候,我并没有回家去,而到虎跑寺里面去过年。我仍住在方丈楼下。那个时候,则更感觉得有兴味了,于是就发心出家。
“同时,就想拜那位住在方丈楼上的出家人做师父。他的名字是弘详师。可是他不肯我去拜他,而介绍我拜他的师父。他的师父是在松木场护国寺里居住。于是,他就请他的师父回到虎跑寺来,而我也就于民国七年正月十五日受三皈依了。我打算于此年的暑假入山,预先在寺里住了一年后再实行出家的。当这个时候,我就做了一件海青,及学习两堂功课(编者注——两堂功课,指佛门中的‘早课’、‘晚课’,包括必须念诵的经典、咒语、仪轨等)。
“二月初五日那天,是我母亲的忌日,于是我就先于两天前到虎跑去,诵了三天的《地藏经》,为我的母亲回向。
“到了五月底,我就提前先考试。考试之后,即到虎跑寺入山了。到了寺中一日以后,即穿出家人的衣裳,而预备转年再剃度。
“及至七月初,夏丏尊居士来。他看到我穿出家人的衣裳但还未出家,他就对我说:“既住在寺里面,并且穿了出家人的衣裳,而不出家,那是没有什么意思的。所以还是赶紧剃度好!”我本来是想转年再出家的,但是承他的劝,于是就赶紧出家了。
“七月十三日那一天,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,所以就在那天落发。落发以后仍须受戒的,于是由林同庄君介绍,到灵隐寺去受戒了。”
一代高僧,从这个因缘,开始步入天下人的视线……
附录一:
《四部医典》也记有断食疗病方法。现也摘录如下:
龙病耗损、培根、赤巴增盛时,应该用断食消瘦法治疗。
(一)断食的对象:不消化者,进食脂肪过多者,患腿僵症者,息瘟病者,患尿频症者,患硬核大疮者,患痛风者,患脾病者,患下颌症者,患心脏病者,患热泻者,呕吐者,身心沉重者,食欲不振者,便秘者,患肥胖症者,患黄水症者,培根、赤巴增盛者等等,而同时身体强壮者,在冬季可作断食使其消瘦。
(二)断食的方法:有药物调理与峻泻两种。失去调和平衡者,使其调和平衡,方法应从饮食、起居、药物、外治等四方面医治。凡体弱者须用断食的方法,使其忍受饥渴。如受不了,可少量服用性轻而易消化的食物。如仍受不了,用增生胃火的汤、散、丸等方剂医治。体质强壮者,宜在白天、夜晚大部分时间作体力活动使之出汗,同时还可用火灸、罨敷法、药汽蒸疗法、针刺放血等外治方法。峻泻者,是把疾病诱发后再使其排出体外的方法,若疾病在不消化(积食)的部位,可用催吐法引吐;若疾病在消化部位,须用猛烈的导剂灌肠,将疾病排出;若病在全身者,须用腹泻法;脉道疾病,须用脉泻法。
(三)断食的效果:能使五官功能灵敏,身体轻爽,增进食欲和勤奋,按时发生饥、渴感,排便、排气运行正常。
(四)过分断食的副作用:是身体的元气耗损、消瘦、头晕、失眠、容颜消损、声音微弱、各个器官功能减退、口干、食欲不振;大小腿、尾椎骨、肋部、心胸部、脑等作痛,好似患了瘟疫病;恶心、呕吐、发生龙病等。
医治副作用的方法是滋补。但过分滋补,又会产生肥胖症、淋巴腺炎、身心迷惘、尿频症、吐痰、增加龙的成分等副作用。
《四部医典》中的方法,与义净大师的记述基本一致。
(节自:《佛医我心,我治我病》)
附录二:
断食的做法,广见于密宗[1] 的修法中。修密法者,为表示诚心及保持身体清净,皆实行断食,以避免诸秽物。
据《苏婆呼童子请问经》卷二记载,修行人若欲求悉地,必先具持八戒,或于二三日断食;又断食并非令其心净,乃为使修法者成就其修行时,避免身内之屎尿、涕唾等各种臭秽物之流出而熏污。“诸众生以皮缠缚血肉脑肝肠肾肺,脂腻痰膜屎尿,常流不净种种秽物,如是之身,地水火风假合成立,如四毒蛇置于一箧。欲令彼等屎尿涕唾血脑臭秽不令流出故,为遣断食。”
几乎为道家专用的辟谷服药一词,就曾直接出现在善无畏大师翻译的《慈氏菩萨[2] 略修瑜伽[3] 念诵法》中。其卷二有这样一段话:“我今略说辟谷服药,而求悉地速得成就。其药名曰:桑耳天门冬枣肉豆黄白木桂心,又加人参右如上药等。各二两,皆作细末,以白蜜和之。空腹顿服三弹丸,明日减服两丸,后日即减但常服一丸。以枣汤及蜜、人参等汤,皆须煎熟汤下之。服药一剂,神仙三十年;再服妙药两剂,得四百五十年;第三剂服,得五千五百年;第四剂服,得四万四千年;第五剂服,得五亿五千年;第六剂服,与天地齐毕。此即名为服药悉地。是故我今略说,智者勿生疑虑心。每至新服药,即须却退旧药。以蔡子汤并干枣汤,煎饮满腹即止。”
佛教既然能吸收古印度的医学成果,同样也能消化中国原有的医药文化。因此,辟谷作为一种养生疗病的方法,完全可以被佛家医学吸收过来。更何况佛道两家本来就有许多相同之处,两家的融汇早已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。
(节自:《佛医我心,我治我病》)
[1]密教盛行于印度最后一个时期的佛教中。在7世纪中叶《大日经》和《金刚顶经》成立以后,密教才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派别。
[2]慈氏菩萨 ,即弥勒菩萨。
[3]瑜伽,相应的意思,有五义,即与境相应、与行相应、与理相应、与果相应、与机相应。
《佛医我心,我治我病》: http://blog.ifeng.com/article/1270164.html
附录三:
2007年,南懷瑾在太湖湖畔修建了一座占地200餘畝的太湖大學堂,親自開堂授課。
如今,91歲的南懷瑾依然每天在太湖邊講學、會客、閱讀、寫作。據和他相熟的編輯說,每天下午兩點以后到晚上10點以前是他的工作時間,接待客人、處理事務,10點以后他開始讀書寫作,一直到凌晨7點休息。
南懷瑾的飲食比較有特點,每天不吃早餐,中餐和晚餐都是一小碗稀飯。如果有客人來訪,他也是以番薯粥為主食招待客人。
南懷瑾養生很重視一個「靜」字,他認為,世界上的人們拼命消耗能源和資源,拼命追求享受,等於在加快消耗生命。所以,保持健康長壽,必須要學會「靜」。
南懷瑾常常說,一個人先要會享受寂寞,才可能了解人生,才會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。否則,到了晚年,本來可以享受清福,但多數人反而覺得痛苦,因為一旦無事可管,他就活不下去了。有許多老朋友到了享清福的時候,硬是享死了。究其原因,是害怕寂寞。
以上文章摘自香港商报
1.密宗修法中的断食辟谷
著名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经说:“若五体之内有任何变患之时,先应断食物矣!”意思就是说,如果人的身体有什么不舒服,应该首先断掉食物。很显然,他把断食当做一种治病的首要方法。
当释迦牟尼还是年轻的印度悉达多王子时,他有一次出宫,看到自己在皇宫里锦衣玉食,外面却是饿殍满地,于是决定悟道,找到普度众生的方法。由于当时印度流行“苦行”,于是他向当时的苦行僧学习,认为要用自找苦吃的方法来悟道,比如不吃不睡,这种观念认为,身体上吃的苦越多,精神上就会越有灵性。悉达多王子带着五个随从,来到尼连禅河的加者山苦行林中,他不穿衣服,不避风雨。刚开始时,每天只吃一麦或一麻,后来又发展到七天才吃一麦或一麻,这样苦修了六年,身体已经极度消瘦,却还是一无所得。后来,他意识到了,为吃苦而吃苦是没有意义的,于是,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,辅之以断食(就是下文中我将讲到的“坐禅”),终于修成正果。
佛教十大弟子之一的摩诃(也称目连),曾经向印度教的三大神之一湿婆请教:“弟子生病了,该怎么医治呢?”湿婆回答说:“断食是唯一的治病之本。”
不过,佛教大师们所提倡的断食,也并不是什么都不吃,而是在特定期间内断绝某种饮食。例如,断盐分的就称之为“盐断”,以降低食欲,减少身体中的废物和油腻物,保持体内清净。此外,还有断谷、断热食,而只吃果子的木食,等等。长期只吃木食的僧人有很多,“四朝高僧传”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。例如,释慧藏说:“木食泉浆,澄心玄奥。” 意思就是说,我只吃果子喝泉水,内心更通透了,悟透了很多玄妙深奥的道理。释法忍说:“我只吃木食,穿麻衣已经30多年了,居住在幽林中,没有什么太多的欲望。有时吃一次就坐禅七天,有个夏天只吃了三斗米。”释法琳说:“我住在青溪等山中,吃果子,白天诵读佛经,晚上浏览俗典。”《宋高僧传》中也有许多“禁足10年,木食涧饮;独居禅寂,涧饮木食;终日瞑目,木食度辰”的记载。日本江户时代,有一大批“木食游行僧”,他们断除五谷,常吃果子,在各国游行,开导民众。
而佛教中关于断食可以治病的论述,就更多了。我国唐代高僧义净曾经深入西域、南海、天竺等地,游历了30多个国家,经过25年的考察研究,提出了断食治病这一观念。他在书中写道,南海各国的僧侣,凡是生病的,都以断食为治疗的方法。他还详细地写了一些断食的注意要点,用今天的话来说,意思是这样的: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,应该先绝粒。即使很渴,也不要喝汤水。根据病的程度来禁食,或因人而异,不可墨守成规,或一两天,或四五天。我看到西天罗刹国的很多人,生病时经常断食半个月,或一个月,病好后才可以吃东西。他还建议将断食与催吐法结合使用,效果更好,可以更有效地消除体内的废物和沉淀。他还身体力行,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作证:我自从知道以断食疗病之法后,20多年,只以这个方法疗身,没有什么疾病。
唐朝有名的玄奘大师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:凡是生病的,绝粒7天,在这个期限内绝食的,大都痊愈了,如果过了7天还没好,再吃药也不迟。
《佛门中医概说》中还特别强调了断食对诸如痰荫、痈痤等疾病的功效。中医认为,对热病患者来说,带病强食是非常可怕的,是医家的大忌。(注:中医中通常把发热、伤寒、瘟疫等会导致人体发热的疾病称之为热病。)佛门中医还强调,断食期间及病后初愈都要注意休息,病后还可以喝点儿绿豆汤。如果身体没病,就不要长时间强迫断食,如果没有掌握断食的要领,会很危险。
佛教中关于断食的论述,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,还有许多方法指南。汉文大藏经中,有一篇《佛说三厨经》,详细记述了一种特殊的断食之法,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:
第一种境界是让人自觉断食;第二种境界是让人听见了厨房的声音、闻到了厨房的味道却不想吃;第三种境界是让人感觉吃或不吃一个样,自然断食。如果能将这三厨法天天诵读,就能让人不感觉到饥饿,且长生不老。经书中详细地记载了每一种方法所需要诵读的经文和遍数,并以三世诸佛菩萨为证:他们天天诵读,断绝了食欲,有的忘却食欲百日,有的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万年。经书中还说,刚开始诵读时,最好口动舌转,以默读的方式进行,有唾液了就吞下,前三天小便色赤,这是正常的,不必大惊小怪。第三天后,身体非常虚弱,到第七天,身体逐渐变得有力起来,百日后,会梦到天厨的美味觉得饱,不想再吃人世间的食物了,满三天就功力圆满了,想吃东西时,就感觉已经吃过了,不吃也不觉得饿。
敦煌出土的一部医书中,还有一篇《佛说停厨经》,和《佛说三厨经》有些类似,翻译成现代汉语大致是这样的:
如来在涅槃前,告大众说:我超度后,芸芸众生,仍然经历着大劫大难,仍然摆脱不了生老病死,这都是因为没有断绝尘世间的饮食和五味。世界万物,美味佳肴,纵然辛苦得到了、享受了,也会让人九孔长流、四大无常,让身体产生废物,破坏人的体脉,垃圾沉淀在体内。求名利、求美食,只会让人沉沦受苦。我教给你们停厨经,按照这种方法诵读,就能戒除贪欲,身体正常,不觉得饥饿,寿命极长。
后面详细记载了需要诵读的经文和遍数,还有断食的方法:按照这种方法,无论是俗人还是出家人,都要在佛前许愿,杜绝贪念,净化灵魂。舌头抵住上腭,不得出声,有唾液就吞掉,调整呼吸,前三天难以忍受时,可以服人参茯苓枣汤,或吃一碗茶,或吃薄饼。三天后,小便微赤,有睡意。七天后,效果开始显现,各种疾病和宿疾一并消除。两周后,梦见天厨各种香味,自然就不想再吃人世间的食物了,此时也不用什么都不吃,可以吃些茶果。三周后,身体开始强劲有力。断食前,可以先饮汁一两日,后稀粥。这种方法可以让人排除欲念,令魔鬼不侵。
这说明,佛教中不仅提倡断食,还有非常科学的方法指南。尽管它所宣扬的“佛前许愿”、“天厨”是不科学的,但它所说的精神调节、循序渐进、断食前要减食、断食中也并非什么都不吃等观点,即使放到今天来看,仍然是很科学的。
佛教中还有“六斋日”这一说,“六斋日”原本来自于古印度的传说,即在每月农历的初八、十四、十五、二十三、二十九、三十(若月小,则最后二斋日,当改为二十八、二十九),是鬼神作恶害人的日子,所以要在这六天里沐浴断食,后来这个方法被佛教沿用。
基督教的鼻祖耶稣也说过这样一句话:“为了健康的关系,神会劝你挨饿,饿可以涤清肠胃,可以使人健康却病。”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说:“断食是进入宗教的门户。”
我国古人在追求长生不老的过程中,也发明了一种“洗髓”修炼法,具体说来就是先禁食一两天,而后延长到三四天,循序渐进,渐渐增加到28天,达到“伐毛洗髓、脱胎换骨”的效果。长此以往,就可以长生不老。
直到今天,世界上各教各派的信徒为了促进身心健康、提升灵性,年年月月,仍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断食。
很显然,在许多宗教里,都认为食物是身体的负荷,会阻碍人的修行。而且,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,人们的种种社会活动,仅仅是为了满足生存(即吃饭)的需要。因此,在不少宗教里,食物也是欲望之源,罪恶之源。在有些宗教大师的心目中,食物甚至等同于污秽物,例如直到现在,还流传着沐浴更衣、斋戒这一说,也就是在拜佛之前,为了表示对佛的敬意,显示自己的诚心,要在前一晚甚至前一周沐浴更衣,禁止荤腥食物。例如,《苏婆呼童子请问经》有这样一段文字,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样的:修行人必须先持八戒,或两三日断食,以避免在修行时,身内之屎尿、涕唾等各种污秽物流出而熏污了佛。
《空腹健康革命》http://cm.39.net/097/28/942590.html
按:马上要准备上山打禅七了,看了弘一大师的日记,颇有启发。每年打七都要生病,但今年在五台山打七却是个例外,仔细回想一下细节,在西台法雷寺每餐吃得非常非常的少,也许是因为高原有点反应的原因,早餐半个馒头半勺粥,中餐也只吃鸡蛋大一块蒸米饭,相等的蔬菜,晚餐有时是不吃的。但确实精神比在任何一个地方打七都要好,行香竟然行到最里一圈,以师兄的长腿竟然说追不上我?当时并不明白为何吃了这么少精神还这么好?现在回想起来,可能就是师父在几年前我参加东林闭关时送我的四句话:少吃饭,多干活;少说话,多念佛!的奥秘吧?
如果您觉得内容不错,请点击右上角【···】分享到朋友圈
如果想看历史内容:请关注感恩大家公众号或长按二维码,添加感恩大家公众号 :ganendajia16211
开启心中的智慧
若有任何功德,全部回向给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,愿一切众生皆获得暂时安乐并究竟成佛。
同类新闻